阆中:以“工”促就业 以“赈”济民生

2023-06-13 11:43:33     来源 : 本站原创

6月8日,艳阳高照,大地一片苍翠。在阆中市天宫镇宝珠村产业园里,“实施以工代赈助力乡村振兴”几个大字熠熠生辉,多处施工点位全面铺开,形成了以工代赈项目建设热潮。

近年来,阆中市把助力乡村振兴和解决群众就业增收作为以工代赈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发挥以工代赈扩就业、保民生、促经济、稳预期的政策作用,带动项目落地,促进群众增收。2021年以来,阆中市成功申报实施中、省以工代赈项目13个,项目总投资5399.96万元,涉及10余个乡镇(街道),受益群众达20余万人。

产业带动振兴乡村


(资料图片)

“这个项目内容包括产业园提升、园区道路、沟渠及护坡整治等。”宝珠村党支部书记张晓明介绍,该村实施的2023年以工代赈赈济模式创新拓展项目总投资1180万元,于今年5月开工,可吸纳300余名当地群众务工。

据了解,该村大力发展水果产业,培育了17个业主大户和家庭农场,水果产业规模达到7000余亩,远销北京、河北等地,还出口俄罗斯、越南等国外市场。但过去该村基础设施不完善,采摘运输成本高,影响了水果产业规模发展。经过积极向上争取,以工代赈项目落户该村。镇村干部高度重视项目建设,科学规划、认真组织,高质量推进项目实施。

负责项目实施的宝珠村党支部副书记、以工代赈项目理事长张吉林给记者算了一笔账,项目实施后会产生六项收入,将有效拓宽当地群众增收渠道:群众参与建设挣酬金,在项目实施过程中,组织群众务工赚取酬金;资产量化分股金,把项目投入资金形成的资产折股量化,每年进行固定分红;土地流转收租金,群众把土地流转给专业合作社收取租金;园区就业获薪金,项目建成后,优先安排当地群众到产业园就业;销售果品赚现金,以产业园为核心,带动群众发展果树种植等庭院经济,通过销售水果赚现金;农旅融合聚资金,依托产业园,借助天宫乡村旅游品牌效应,推动农旅融合,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实现旅游收入。

“以工代赈项目的实施有三大优点:低收入人群就近就业获得了劳动报酬,村民十分支持;方便产业园区作业,降低了生产成本;通过项目建设,基础设施完善了,村容村貌改善了。”张晓明介绍说。

就近就业群众增收

宝珠村实施的以工代赈赈济模式创新拓展项目工地上,每天有100余名村民上工。脱贫户冉晓芬负责现场清洁卫生和小工工作,每天有70-90元收入。“很感谢政府提供的这个机会,让我在家门口实现就业。”冉晓芬十分满意。该村的残障人士何继云、张天四,困难党员赵天勋等村民,也根据自己的劳动能力在项目上找到了合适的工作。

望垭镇三宝山村以工代赈项目,则吸纳了216名当地群众务工,其中脱贫户、监测户、易地搬迁户、低保户、低收入群体等重点人群118人。该项目总投资450万元,建设内容包括新建产业园区主干道、生产便道、蓄水池,土地整理,整治山坪塘等。

项目实施过程中,项目理事会优先组织当地脱贫群众、易返贫致贫监测对象、易地搬迁脱贫群众、军烈属和其他低收入群众等劳动力参与项目建设,并分别与务工群众签订务工协议,购买团体意外险,充分保障群众就地就近就业。

易地搬迁人员涂汉忠想利用空闲时间在项目上务工。理事会研究后给他安排了普工岗位,每天工资120元。农忙时,他每月抽空到项目上务工几天,能挣到几百元;农闲时每月能务工十余天。劳动报酬每月按时通过“一卡通”发放到位。涂汉忠高兴地说:“既能在家门口务工,不耽误生产,还能提高收入,这个项目很惠民。”

据介绍,项目除了设置技工、普工、杂工等工种外,为照顾有务工意愿的残疾人、弱劳动力等特殊人群,特别设立了特殊岗位,体现“赈”的初心。王兴良有肢体二级残疾,主动要求到项目务工。理事会考虑到其特殊情况和会骑三轮车的特点,为其安排了特殊岗位,进行施工现场小件材料转运,每月务工二十余天,可领取劳务报酬2000余元,实现了就近就业增收。

村民“四自”共绘蓝图

沙溪街道瓦口隘村以工代赈项目探索实施“公益性基础设施建设+劳务报酬发放+就业技能培训+公益性管护岗位开发”赈济模式,总投资561万元,共吸纳300余名群众就近务工,设置公益性岗位5个,累计发放劳务报酬183.96万元。

围绕如何有序组织群众务工,该项目把握了这样三个关键:

——建立一个管理团队。分别成立由县、街道、村三级主要负责人任组长的项目建设领导小组,统筹负责项目谋划、政策宣传、项目管理等工作;通过村民代表大会民主选举产生项目理事会,负责项目具体实施;成立由务工党员组成的项目推进临时党支部,负责辅助、监督项目理事会开展工作。

——搭建一个务工组织架构。遵循“组织群众工作千万不能放手”原则,探索建立了“班、排、连”务工组织架构,将零散的群众打造成施工“正规军”,确保项目管理更加有序、实施更加高效。

——抓住一个关键人物。县级负责人全流程参与、全过程把关以工代赈项目实施,特别是在前期准备、组织实施、监督管理、后期管护及资料归档过程中引领以工代赈项目实施。

“我们通过村民自选、自建、自管、自用的‘四自’模式,实施以工代赈项目,扎实推进示范工程建设,使党组织的凝聚力、村干部的执行力、村民的自治能力进一步增强,有效提升了基层治理能力,激发了群众共建共治共享的强大合力!”该村党支部书记张启志介绍,该村探索的村民“四自”模式具有五大优势,主要体现在就业容量更大、劳务报酬更高、建设成本更低、技能培训更实、基层治理更优。

阆中市还采取“专合社+基地+农户”的生产经营方式,建立健全“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联结机制,辐射带动农村产业发展。将以工代赈资金投入形成的资产折股量化到村集体经济组织,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分红资金用于解决特殊困难群众救济扶持、村级特色产业发展、乡村旅游开发和公益事业建设,着力构建“资金变资产、资产变股权、农民变股民”的资产收益方式,让群众持续分享收益。

“我们始终把以工代赈工作创新拓展作为工作的出发点,把解决群众就近就业增收作为工作的落脚点,把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作为工作的中心点。”阆中市发改局局长李兵表示,“我们将加大工作力度、创新工作机制,进一步坚守‘赈’的初心,发挥好‘赈’的作用。不断扩大以工代赈投资建设领域和实施范围,不断提高以工代赈项目劳务报酬比例。充分发挥以工代赈在促进脱贫人口增收、提升就业技能、拓展就业渠道、激发脱贫人口内生动力等方面的独特作用,持续加大推广力度。”

(张晓东 四川经济网记者 张小星)

标签:

推荐文章

X 关闭

最新资讯

X 关闭